研究显示,秸秆还田技术能提升作物产量超7%。据业内专家分析,作物吸收的养分60%以上来自土壤,平均每年每亩需要补充800公斤以上的有机物料,才能使土壤有机质周转平衡。因此,“秸秆还田对补充耕地有机质来说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有机肥源少、大田施用困难的情况下。”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绿色发展团队首席专家金书秦表示。
“另外,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有50%左右留存在秸秆中,焚烧秸秆会导致氮磷硫等作物所需的非金属营养元素排到空气中,相当于断了土壤的‘粮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建说。
秸秆还田并非越多越好,合适的还田量是多少?“应根据水源和耕作条件来定,原则上要保证当年还田的秸秆充分腐烂,不能影响下茬耕作质量。”张新盟说,以陵城区为例,玉米秸秆还田量一般以每亩400至800公斤为宜,过多会影响下茬小麦根系生长。
据了解,除了秸秆还田,陵城区还推行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但由于产品价值、比较效益方面存在短板,秸秆还田依然是当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
继续解好秸秆还田这道综合题,须多方共同发力。关义新认为,一方面,秸秆还田后,相关病原菌在新的生态平衡中的致病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旋耕为主和单一作物种植制度使土壤病原菌持续积累,对抗病品种应用提出更高要求。要加强秸秆还田技术研究和配套机具研发,提升集成示范推广水平,努力形成低成本高效增产的秸秆还田模式,产生更大效益。
近年来,一些地方结合实际开展探索。比如,吉林在坚持秸秆全域禁烧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去年建立了秸秆残茬计划处置政策,有序烧除符合条件的地块残茬、发病地块秸秆;湖南多地划定秸秆限烧区,允许在特定时间内有序焚烧秸秆;四川提出“探索完善分时、分区有条件焚烧秸秆机制”……
“焚烧秸秆有时可以起到保护土壤、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在良好的扩散条件和有序组织的情况下,大气环境治理和农业生产之间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取得平衡的。”金书秦说,一些地方化“秸秆禁烧”为“秸秆限烧”,体现了疏堵结合、因地制宜的思路。长远看,针对秸秆还田薄弱环节,以及离田利用导致的风蚀、离田带土、土壤板结等问题,也应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推广和机制优化,协同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耕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