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20403013912770D/2023-172853 生成日期: 2023-01-10
文       号: 关键字:
所属机构: 平川区政府办 发布机构: 平川区政府办
白银市平川区财政局2023年重点工作计划
信息来源:平川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1-10 16:23
浏览次数:

2023年,区财政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六区四城”的发展思路,努力做好“组织财政收入、向上争取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篇文章,全力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一)强化理论武装,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实作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是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列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学习计划,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和研讨交流,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真学深学。二是原原本本、逐字逐句研读大会报告,深刻领会报告中蕴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和丰富内涵。三是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多层次、全覆盖的学习研讨,及时交流心得体会,确保学懂弄通。四是坚持丰富载体拓展学,开辟学习新阵地、拓展学习新渠道,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切实增强学习教育的实效性。

(二)聚焦组织收入,全力完成预期目标。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不利局面,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努力实现财力总量和收入质量提升。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已有6个行业和新增7个行业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 “放水养鱼”,为后期财政增收奠定基础。2022年,累计为市场主体减免税费21835.37万元,对全区236户符合留抵退税政策企业,完成退税1.49亿元。二是紧盯年度收入目标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疫情冲击、减税降费等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强化收入形势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促进收入稳增提质。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配合,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跟踪监控力度,密切关注重大项目进展,及时解决征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确保税收收入应收尽收。2022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3858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4%,减收12740万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326万元,占年初计划43610万元的101.6%,超收714万元,较上年同口径增长6.5%,同口径增收2892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1035万元,占年初计划35300万元的87.9%,短收4267万元,较上年同口径下降4.2%,同口径减收1492万元(2022年增值税留抵退税3059万元)。2023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5亿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9亿元,增长6%。三是发挥好财政部门组织收入牵头抓总作用,在协调税务部门抓好税收征管的同时,想方设法挖掘非税收入潜力,保持非税收入适度稳定增长2022年,非税收入完成13291万元,占年初计划8310万元的159.9%,超收498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2%,增收4384万元。2023年非税收入完成1亿元。

把握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始终把争取资金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盯政策机遇,及时跟进省市资金分配动向,积极争取各类资金,进一步壮大财政保障实力。一紧盯国家政策红利,认真研究政策导向和扶持重点,定期赴省市衔接汇报我区财政收支状况,全力争取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资源枯竭转移支付、部分地区一次性财力补助等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2022年,争取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等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151163万元。2023年争取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15亿元。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我区发展的主要抓手,深入吃透国家、省市政策支持导向,提前介入做实相关基础工作,提早谋划储备好各类项目,加大债券争取力度。2022年,争取政府专项债券项目60个,到位资金4.6亿元,争取一般债券8200万元。2023年争取专项债券5亿元,争取一般债券1亿元。三是主动捕捉上级项目投向重点,及时跟进省市资金分配动向,争取在乡村振兴、生态环保、交通、水利、教育、社会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努力提高中央和省市项目资金总盘子中的份额。2022年,共争取专项资金34829.8万元2023年争取专项资金4亿元。四是做好资金争取配合工作,积极配合项目主管部门完善相关手续,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对已申报的项目安排专人持续跟进,及时掌握项目申报进度,确保项目报得上去,争得下来,花得出去,发挥效益。
    (四)加强民生投入,增进民生福祉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保障就业、教育、养老、 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确保民生支出稳定在财政总支出的 80%以上。一是坚定不移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严把预算关口,优化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节省下来的资金优先用于“三保”保障。二是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保基本民生摆在首位,全力办好省市区民生实事,履行好分配调节职能,按时足额发放各项民生补助补贴,全力保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资金需求,持续保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切实把财政支出转化为群众实惠。三是全力落实“两个优先”要求,确保人员工资、业绩奖、个人取暖费及时发放,住房公积金、福利费、工会费、职工培训费等人员经费全额保障。

(五)发挥财政职能,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积极统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过渡期各类资金,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过 渡期保持财政投入政策总体稳定的要求,紧抓五年过渡期政策窗口和上级资金投向转变为向所有非贫困县区覆盖的政策利好,加大与省上的汇报衔接,全力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年初预算足额安排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022年,筹集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8986万元。2023年预算安排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110 万元,争取上级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000万元。二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支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继续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持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着力构建丝路寒旱、富硒、生态养殖、文冠果、生态补偿、菊芋“六大农业产业体系。三是继续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资金精准投 入力度,进一步提高产业投入占比,确保各级财衔接资金和整合涉农资金的50%以上用于发展产业。2022年,全区整合涉农资金总体规模达到1752.5万元,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到55%。2023年整合涉农资金总体规模达到2亿元,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到60%以上。四是深入实施农村“三大革命” 、“一带一行动,两线两示范”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全面改善乡村发展条件,促进农业 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防范化解风险,促进财政健康运行。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意识,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性风险的底线。在做好债券争取的同时,坚持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摆在首要位置。一是认真分析债务风险情况,根据既定化债方案,进一步细化完善化债措施,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资金,确保完成今年到期债券本息的偿还任务。2022年,争取再融资债券12556万元,累计偿还到期债务本息34624万元。2023年偿还到期债务本息4亿元。二是严格隐性债务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通过争取再融资债券等方式,积极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三是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将政府债券按要求分类纳入全口径预算。强化风险监测预警,依托大数据监测平台,实时监测债务情况,实现对风险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四是严格控制暂付款规模,加大暂付款消化力度,按时完成年度化解任务。2023年化解暂付款2亿元。

(七)深化改革创新,提升科学理财水平。积极发挥财政改革先导作用,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和资金绩效。一是紧跟顶层设计,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3.0系统,全面推进“零基预算”,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体系,提高预算可执行性,增强预算约束力。二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预算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强化绩效运行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预算单位的指导检查,帮助预算单位及时总结经验、改进管理,确保在2023年建成“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三是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检查,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国有资产盘活利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抓好三年行动下半程工作,加快推进国企改革进度,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强化国有资本监管,推进国企规范运营,健康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