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3013912770D/2025-201768 | 生成日期: | 2025-03-28 |
文 号: | 关键字: | 就业,工作,服务,企业,人员 | |
所属机构: | 平川区政府办 | 发布机构: |
2024年工作总结暨2025年工作谋划 | |
信息来源:平川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3-28 09:31
浏览次数:
|
|
|
|
今年以来,平川区人社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人社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工作部署,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紧紧围绕重点工作,全力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全年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一)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部门联动机制逐步完善,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区以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镇居民增收为重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资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及时调整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努力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按时足额发放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引导企业落实好工资指导薪酬分配制度,督促企业落实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持续做好社保待遇调整相关工作,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发放到位。全力激发创业动能,落实创业贷款、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创业激励政策,激发各类主体创业热情和创新潜能,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全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54元,增量2503元,增速5.4%,增速增量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坚持政府促进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工作思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各项就业补贴、就业再就业政策,进一步稳定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不断建立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供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通过开发岗位、强化服务、加大投入等措施,有效建立了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企业就业、灵活就业成为城镇新增就业及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主要途径,各类人员就业去向中企业就业所占比例最高。截至目前,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549人,完成率101.1%。 (三)创新劳务工作机制,组织程度不断提高,劳务收入稳步提升。根据省市劳务输转到户到人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部门服务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实行“一站式”服务,继续落实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模式,做到培训与鉴定、劳务输转和维权服务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坚持外出务工与就近就业两大方向,持续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一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援助招聘会,通过现场招聘、远程招聘、直播带岗等方式实现岗位靶向推送。二是加强用工信息收集力度,及时向辖区内居民推送用工单位岗位需求信息,不断拓宽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截止目前,我们零工市场登记用工信息463条、个人求职信息444条,求职零工普遍为大龄人员,学历水平偏低,找工作以家政服务、纯体力活儿为主,我们通过不定期回访已帮助127人次实现“家门口”就业。组织开展2024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平川区“职引未来—2024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等线上线下招聘会,共开展线上招聘32天,线上网络直播招聘会4场,推送招聘信息13期;线下招聘会3场次。累计线上线下提供岗位数1349个,招聘人数3572个,达成意向人数405人。三是充分发挥劳务派遣公司、劳务中介机构等的作用,拓宽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通过组织输转、项目吸纳、本地企业、就业帮扶车间、乡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确保全区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脱贫户、边缘户等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增加务工收入。截至目前,全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41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0%,创劳务收入7.38亿元;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6320人,创劳务收入1.78。 (四)兜牢兜实保发放底线,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养老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民生保障的重大实事,事关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区人社局始终将“保发放”工作作为人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力保障社保待遇足额及时发放,牢牢兜住“民生底线”。2024年共发放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12504.14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17128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68240万元,共计97872.14万元;未发生重大社保基金案件。 (五)加强劳动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深入贯彻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紧紧围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根本宗旨,扎实做好根治欠薪工作。完成企业劳动用工年检、用工备案196户;劳动用工信息采集1300户,涉及劳动者3176人;各类用工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96%,集体合同签订率85%。对劳动者投诉举报案件严肃认真查处,案件办结率94%,农民工工资清欠率94%;未发生一起50人以上因欠薪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2024年共公布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4起;公布1起拖欠劳动报酬失信联合惩戒行为。 (六)提升人才人事发展活力。一是规范事业单位管理。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选人用人自主权,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全年共52人;完成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内部及层级岗位晋升工作,各类岗位备案258次,晋升岗位2272人次。二是加大招聘招考力度。为更好地选拔优秀适岗人才,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2024年事业单位招录57人。“三支一扶”的考录9人,考录特岗教师25人,安置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17人。三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今年共审核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690人,完成教育、卫生、农业、工程、新闻、文博、经济等系列正高26人、副高118人、中级132人职称评审,向上级主管部门推荐6名非公企业工作人员申报职称评审。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事业单位、特岗教师等考试录用政策影响,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点拓展有难度,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城镇居民收入增收的主渠道,增量不足,增长点单一;三是欠薪隐患依然存在,根治欠薪工作还有待提高。 六、2025年工作谋划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是强化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突出就业优先目标导向,促进就业容量扩大和质量提升,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各项援企稳岗政策;持续开展“暖民心”就业促进行动,织密就业帮扶“一张网”,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更多暖心服务。2025年,新增城镇就业4000人以上,新增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以上,新增困难人员再就业300人以上;二是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全方位拓展就业渠道,推进企业青年见习计划,对困难毕业生实施专项就业帮扶,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运营管理好10个乡村就业工厂(就业帮扶车间),保持250名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稳妥健康运行,确保脱贫人口就业规模、就业帮扶载体吸纳就业规模不低于2024年末水平。三是持续放大创业倍增效应。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力度,扩大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不断提高政策获得感和满意度。更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培训班,做好创业后续跟踪服务,提升培训成效,有效发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作用,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00万元以上。四是全力做好劳务输转工作。强化用工信息搜集,促进劳务输转发展,完成全年输转2.41万人以上,其中脱贫劳动力0.63万人以上,创劳务收入8.18亿元。提升劳务输转工作基础力量,提高劳务输转数据质量,提升对全区城乡富余劳动力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大劳务品牌培育建设力度,继续培育打造“平川华硕美容师”、“平川手工编织”等劳务品牌,积极参加省级劳务品牌创建工作。五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支持企业开展培训并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提高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占比,完成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000人次、就业技能培训700人;创业培训100人。 (二)提升社保工作质量,让参保群众有得有感。 一是推进扩面征缴应保尽保。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扩面为重点,健全参保扩面机制,开展精准经办服务,加强精准参保登记管理。紧盯新就业形态重点群体和断缴企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着力推进社会保险从制度人群全覆盖向法定人群全覆盖迈进。继续强化快递行业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成果,开展工伤保险扩面专项行动,巩固农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二是完善社保经办内控管理。严格按照社保经办内部控制、内控规则、稽核管理等制度,落实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和受理、初审、复核、审批“四级审核”风险防控要求。严格执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审核等高风险业务、高风险环节三级审批、定期稽核制度。继续做好重复领取、死亡冒领、在押服刑人员违规领取、大额发放同一银行账户发放多人待遇等高风险业务管控。三是确保待遇及时足额发放。坚守保发放底线,全力做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发放和参保人员遗属待遇落实等工作。按时、足额、规范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继续做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养老保险待遇实发工作。进一步规范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开展工伤保险定期待遇调整工作。四是加大社保基金监管力度。落实重要岗位轮岗机制,完善岗位分配、权限分配、业务授权、风险提示等制度。聚焦高风险业务,推进数据稽核与实地稽核,防范化解基金风险。强化以案促改,常态化通报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加强与法院、公安、银行等部门联合协调机制,不断提升依法依规追讨能力,有效防止社保基金流失。 (三)强化引才育才力度,高效推进人才人事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人才工作相关要求,深入落实人才人事优化服务行动。一是落实各项公考招聘政策。坚决履行事业单位引才程序,做好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及事业单位招考的等相关工作。更好地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事业单位中来,优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做好“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基层服务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就基层学校、医院、站所工作;做好甘肃省民生实事项目,积极开发基层企业、非民办企业、基层站所服务岗位,构建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双选选择平台,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二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优化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的配套工作程序,重点完善社区和各类聘用人员管理制度,保障和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确保“放管服”改革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有关权限“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做好事业单位人事人才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争取实现线上办公。三是完善职称管理评价机制。优化科学分类评价专技人才能力素质,重点突出在职称申报的过程中,淡化计算机、外语、论文、资历、学历等“硬杠杠”,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破除专业技术人才晋升瓶颈,促进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以德为先”评价导向,突出创新业绩的评价权重,以实际贡献为主导完善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把准工作原则,公平公正开展职称申报评审工作,推动职称改革举措精准落地。四是积极拓展居民增收渠道。认真履行城镇居民增收牵头责任,大力实施居民收入提升行动,规范企业用工和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各项待遇调整政策,扩大消费鼓励投资创业,提高经营主体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力争202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6%以上。 (四)积极防范化解风险,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持续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巩固完善人社牵头、行业主抓、部门联动的欠薪治理工作格局。聚焦工程建设领域、困难行业企业,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执法。2025年,全区组建工会的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8%;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达到98%,农民工工资清欠率达到96%;所有在建工程项目“五项制度”覆盖率全部达到100%。二是提高调解仲裁工作质效。深化争议协调处置,促进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及时高效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以上,调解成功率达到60%以上。三是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持续开展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专项行动,加强相关平台企业用工管理,切实保障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 (五)加强系统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依法放、重监管、强服务的原则,围绕直接面向群众和企业、依申请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落实12项证明材料承诺办事,失业保险金申领、高校毕业生报道、职称申报和养老保险认证等事项实现“不来即享”、“不见面”服务;做好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二是做优做强“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窗口。全力推动“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明确完成时限,靠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时推进快办工作。紧紧盯住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便办”的目标要求,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努力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跑腿”越来越少,材料越来越简,时限越来越短。三是稳步推行人社服务“好差评”。在社保服务大厅开展人社政务服务“好差评”,实现人社政务服务事项、评价对象和服务渠道全覆盖,围绕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成本、减跑次,以企业群众办事满意度为标尺开展评价,确保人社政务服务好评率达到96%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