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3013912770D/2021-172854 | 生成日期: | 2021-10-11 |
文 号: | 关键字: | ||
所属机构: | 平川区政府办 | 发布机构: | 平川区政府办 |
关于对区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第41号建议答复的函 | |
信息来源:白银市平川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1-10-11 00:00
浏览次数:
|
|
|
|
陈永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全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平川区文化旅游资源基本状况 平川地处甘肃中部、黄河上游,总面积2126平方公里,辖2乡5镇4街道,总人口19.8万人。处于甘肃与宁夏边界相接的枢纽地带,沿黄经济带和刘白高速经济带交汇中心,是一带一路北线中段的重要节点。境内历史文化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全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家共5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一般文物点20处,馆藏文物500余件。平川是红色圣地,可以追溯风云历史。1936年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打拉池,取道会宁到达革命圣地陕北,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平川是魅力之城,可以尽阅千年文化。有秦汉鹯阴城、唐宋会州城、清乾隆年福寿山摩崖石刻和王进宝将军墓地等诸多历史人文遗迹,先民们在此书写了辉煌灿烂、厚重精彩的丝路、黄河和边塞文化。平川是休闲秘境,可以悦达心灵之旅。拥有北武当、龙凤山、屈吴山、陶瓷小镇、灵秀响泉、小黄湾古村落等诸多旅游景点。屈吴叠翠、月河晚照的自然形胜和迭烈古渡、福寿石刻的古韵悠悠,可以让人忘却都市繁华,静享壮美自然风光,体味心灵秘境之旅。平川是西部陶都,可以体味瓷韵悠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川磁窑制陶文化传承千年,古老的瓷器乘着时代的巨轮、秉承文化的脉络在平川传承发展、创新超越,形成了体系完备、种类齐全、特色凸显的产业体系。在民间,陶瓷、藤编、刺绣、剪纸、根雕等民俗艺术独具特色,二毛裘皮、籽瓜、西甜瓜、大枣、枸杞等土特产品质优良,羊羔肉、酸烂肉、臊子面、甜胚、酿皮等美食小吃陇上有名。 二、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进展情况 (一)以文旅项目加快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平川区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深入挖掘陶瓷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文物资源,推进小黄湾古村落、灵秀响泉、古韵陡城、打拉池红色小镇、陶瓷小镇、陶都花苑景区基础设施,创建3A级景区2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家,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做强点、连成线、打造片,努力打好“文化牌”,提升“全域游”,唱响“四季歌”。依托道北片区综合开发,以挖掘、传承、发扬平川传统陶瓷文化为主线,计划实施陇陶川创意产业园项目,规划面积约500亩,总投资5亿元,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一场一街一基地四中心”,进一步完善打造“景区+园区+社区+街区+厂区”五区融合的未来宜居新模式,形成主题文化体验、现代商业、平川尚文坊文化一条街夜游市场、全民健康中心和人工湖北扩体育休闲等多业态、沉浸式西部文化旅游目的地,能够一站式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方位需求,成为甘肃文化旅游形象新名片。目前已委托清华大学张杰教授团队编制《平川陶瓷小镇文化创意产业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加快推进陶瓷小镇书画艺术馆建设项目,计划国庆节前开馆。 (二)以文化遗产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已公布文物保护单位83处,小川磁窑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记民间文物420余件,并全部建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有序推进,仿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和平川陶瓷烧制技艺成功申报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小川瓷窑遗址保护修缮工程已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并完成工程项目方案编制工作,方案省文物局进行了初部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已完成方案修改,对初稿设计范围进行了核减,现已上报省文物局再次申请评审。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支持陶瓷、藤编、刺绣、剪纸、纸烙画等优秀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群参加省内外各类非遗展示展销,着力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国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旅游,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增加美丽乡村文化内涵。 (三)以文物保护利用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积极争取申报一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大力提升文物遗址保护水平夯实基础。目前,围绕古韵陡城打造陡城城隍庙文物建筑全面修缮工程, 按照项目申报流程申报,今年我局编制了《陡城城隍庙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方案》,概算资金为107.5万元。方案通过了省级初步评审,获得了上级文物行政部门的立项批复。陡城堡保护及展示利用项目,陡城堡由于临近居民住宅,受生产生活破坏和风雨侵蚀严重,为有效制止人为和自然因素对遗址的破坏,我局上报了《明长城平川段陡城堡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计划书》,计划对陡城堡文物本体进行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在保护范围之外设立展示厅(管护用房、停车场、卫生间)配备相应的展陈设施及观景平台。工程预算总投资574.39万元,目前待国家文物局立项。 为做好革命文物遗址的保护展示利用工作,今年将山寺石窟-红军会师彭总指挥部旧址、平川区红十五军团驻地旧址打拉池小学、小水里狙击战战斗遗址等11处文物点纳入西路军白银片区文物保护规划编制中,目前已完成保护规划遗址田野调查,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中。根据国家、省市文物行政部门关于加强对石窟寺保护的要求,编制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山寺石窟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项目计划书》,工程预算总投资212.12万元。项目计划书已上报省文物局待立项。《王进宝墓葬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项目》方案已通过省级初步评审,将争取到2022年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 (四)以红色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拉池红色小镇项目总投资1.34亿元,以“一线一点两村三片”为主要建设内容(“一线”即国道308线;“一点”即打拉池古城堡;“两村”即中和村、兄弟村;“三片”即彭德怀任总指挥兼政委的前敌总指挥部、会师联欢广场、中和村文化广场),将红色文化与组织振兴有机结合,全面打造组织强、产业旺、人才兴、文化浓、生态好的红色小镇,已落实项目资金1560万元。我们积极配合实施单位,做好文物影响评价报告的向上申报,为项目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积极规划红色旅游线路,讲话红色故事,让红色小镇成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的热土。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区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文化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存在基础薄弱、结构单一、规模较小、缺乏大型旅游景区作支撑,无法形成驰名品牌和商业带动效应。二是旅游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层次低,资金积累和投融资困难。三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我区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矿文化和陶瓷文化等资源丰厚,但长期以来还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性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确定了打造以“工业主导型”为主,“文旅赋能型”为辅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挖掘平川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注重历史遗迹保护,讲好文化故事,传递平川声音,发展全域旅游。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让文化更加富有活力,让旅游更加富有魅力,努力形成以核心区为龙头带动,全域整体提升的黄河风情线,助力平川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高起点谋划文旅项目。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区委、区政府高位谋划,高位推进,整合资金项目,推动文旅融合。做足黄河平川段文章,以黄河风情黄金旅游带为依托,挖掘开发黄河古渡丹霞生态廊道资源,深度开发黄河滨水观光、休闲、探险、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深挖古丝路历史文化价值,打造以鹯阴古渡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观,以野麻丹霞为代表的地质景观和以小黄湾为代表的绿洲生态景观。恢复丝路古城原貌,配套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打造平川红色教育基地,讲好红军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平川区“全域旅游”发展。 二是多举措推动文旅融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文旅+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农业示范园、美丽乡村等融合自然观光、文化体验、户外运动、餐饮购物等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在平川区沿黄、城镇、国省道沿线和景区周边打造金安古镇陡城村、武当玄义大黄湾、美丽乡村黄沙湾、世外桃源小黄湾、地质奇观野麻滩、灵秀响泉,开通水上陆地旅游专线,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发展“文旅+工业”,充分利用平川区的煤炭、陶瓷工业旧址,开发工业观光、矿井探秘、地质科考、科普教育等旅游产品,完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及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文化创意发展与陶瓷产业发展一体化,休闲旅游开发与城市发展的一体化,打造陶瓷小镇文化创意园。 三是全方位提升品牌形象。提升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水平,强化品牌意识,提升文化品质,着力开发陶瓷制品、黄河奇石、藜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元化宣传、推介平川文旅资源;积极组织参加“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敦煌文博会”等省内外旅游节会,宣传推介平川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扩大平川文化旅游知名度。
责任人:刘 锋 承办人:杜鹏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