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20403013912770D/2025-00007 生成日期: 2025-04-15
文       号: 关键字: 养老,服务,智能,政策,技术
所属机构: 平川区政府办 发布机构:
甘肃养老环境特性与智慧养老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基于政策实践、技术整合与需求演进的视角
信息来源:平川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4-15 15:08
浏览次数:

01

一、甘肃养老环境的核心特性

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其养老环境呈现以下特征:

  1. 老龄化加速与城乡差异并存
    根据甘肃省民政厅数据,2024年全省适老化改造惠及6.7万户家庭,老年助餐服务月均覆盖113万人次,反映出老年人口基数大且服务需求旺盛。同时,兰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达21.3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资源仍相对匮乏,城乡服务覆盖率存在显著差异。

  2. 政策驱动下的传统养老模式升级
    甘肃以居家适老化改造为核心,通过“室内行走便利、如厕安全、智能监测”等目标,投入4.39亿元补贴改造项目,拉动消费6.7亿元。这一政策不仅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还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强化地名文化与养老服务的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养老产业动能。

  3. 社区与居家养老的协同创新
    兰州市构建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与虚拟养老院模式成为典型。例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通过智能床垫、一键呼叫设备等物联网技术,实现14.5万名老人“云端”服务覆盖,年服务量超1600万人次,体现了居家与社区养老资源的高效整合。

02

二、智慧养老发展的可行性基础

1、政策与资金的双重支撑
甘肃依托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加盟、市场运作”模式。2024年实施的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方案,对智能门锁、健康监测设备等按70%-75%比例补贴,极大降低了家庭经济负担。此外,《甘肃省智慧养老行业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政策规划明确支持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技术应用的实践突破

智能设备普及:兰州市虚拟养老院通过智能床垫实时监测心率、体动数据,结合视频通话与报警系统,实现紧急情况快速响应。

数字化管理平台:如“智慧养老云平台”整合健康数据、服务资源与政策信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供需匹配效率。

服务模式创新:张庙街道“智养小程序”通过一键下单功能,将家政服务与健康管理无缝衔接,验证了“互联网+养老”的可行性。

3、市场需求与产业链潜力
根据《2024-2029年甘肃省智慧养老行业报告》,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智慧健康监测设备、远程医疗系统的市场空间巨大。同时,甘肃已形成以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为核心的产业链雏形,如智能门锁、恒温花洒等适老化产品通过补贴政策快速渗透。

03

三、挑战与优化路径

  1. 经济与技术壁垒
    智慧养老设备成本较高(如智能床垫、监测系统),部分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制约技术下沉。需进一步扩大财政补贴范围,并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降低技术成本。

  2. 老年人数字鸿沟
    尽管“智养小程序”等工具简化操作流程,但高龄群体对智能设备的接受度仍有限。可借鉴天津“柚爱小新”机器人经验,通过语音交互、家属联动设计降低使用门槛。

  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健康数据实时上传与共享可能引发隐私泄露风险。需建立地方性数据管理规范,参考河西区养老服务平台的“权限分级+加密传输”模式,确保信息安全。

04

四、高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甘肃智慧养老的发展需聚焦三大方向:

  1. 深化“居家-社区-机构”融合: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将智能监测延伸至农村地区,实现服务全域覆盖。

  2. 培育本土智慧养老企业:鼓励企业研发低成本适老化产品,结合甘肃文化特色开发定制化服务(如民族语言智能终端)。

  3. 构建产学研生态圈:联合高校与科技企业,推动物联网、AI技术在慢性病管理、情感陪伴等场景的深度应用。

通过政策创新、技术迭代与市场培育,甘肃有望成为西部智慧养老的标杆省份,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低成本、高获得感”的解决方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