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620403013912770D/2025-201811 | 生成日期: | 2025-07-30 |
文 号: | 关键字: | 食品,添加,健康,消费者,标签 | |
所属机构: | 平川区政府办 | 发布机构: |
解码食品科技—正确认识“零添加” | |
信息来源:平川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7-30 10:02
浏览次数:
|
|
|
|
你是否曾在超市被“零添加”酱油、“无蔗糖”果汁吸引?这些看似健康、天然的宣传语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误导与误区。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标准,明确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对配料进行特别强调。新规设两年过渡期,将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届时“零添加”标签将全面退出市场。 那么,为何叫停“零添加”?消费者又该如何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今天白银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为您解读。 一、“零添加”为何被禁?防止误导是关键 食品标签的核心作用是传递真实信息,让消费者明白消费,而“零添加”常模糊不清、标准不明,容易误导消费者: 1.偷换概念:如某果汁声称“不加蔗糖”,但可能含果葡糖浆、三氯蔗糖或天然果糖,总糖量并不低。 2.转移视线:宣称“不加苯甲酸钠”,却使用山梨酸钾等其他防腐剂,制造“无添加”的假象。 3.无意义宣传:纯净水标注“不含防腐剂”、植物油标榜“无胆固醇”,本就无须或不含,毫无意义。 二、“零添加”≠更安全,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 很多人误以为“零添加”就是更健康、更安全的选择。实际上,合规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经过严格评估,按规定使用是安全的。反而部分“零添加”食品为了延长保质期或改善口感,会增加盐、糖的用量,或采用复杂工艺,影响营养价值。此外,公众常将非法添加物(如三聚氰胺)与合法食品添加剂混淆,让食品添加剂替非法添加物背了黑锅。 新规并非全盘否定“0”的表述。像“0脂”“0反式脂肪酸”等有明确定义的营养声称仍可使用;但像“未添加防腐剂”这类缺乏科学依据的过程性宣称将被禁止。 三、回归理性,关注真实健康 “零添加”标签的取消,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正走向更加科学、透明的新阶段。它不仅是为了净化市场乱象,更是为了引导广大消费者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此外,根据新标准,食品名称中提及的配料或成分,需在食品标签里标示含量,如燕窝月饼需标示燕窝的含量。 随着新国标的落地,食品包装上的“文字游戏”将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清晰、规范的信息表达。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不必再被各种营销术语所迷惑,而是要学会从数据出发、从配料成分入手,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健康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