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20403013912770D/2025-202646 生成日期: 2025-08-08
文       号: 关键字: 秋,立秋,吃,作用,阳气
所属机构: 平川区政府办 发布机构:
今日立秋:不懂规矩要吃亏,牢记养生“四字诀”,为家人收藏!
信息来源:平川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8-08 16:38
浏览次数:

年年立秋,岁岁不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言:“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所谓“揪敛”,就是万物收敛,逐渐内藏。

自今日起,节气步入“立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草木始凋,天高气肃。

如果不懂得转变,容易吃亏,拖垮身体。

今日立秋,学懂养生“规矩”,方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为自己、也为家人守住健康,养好底气,安稳过秋冬。

图片

秋初养生,“四字诀”为先

一、秋补正当,谨贴“秋膘”

但很多人一听“贴秋膘”,就把补当成吃肉。

然而,所谓“贴秋膘”,是指在秋高气爽、胃口回升之际,适当进补,储存能量,为寒冬做准备。

若再一味大补、猛吃油腻,往往补了“虚胖”,反倒失了健康。

补,也要有节。

不可暴饮暴食,懂得适可而止,少量多次,注重温润不燥、易消化为主。

二、秋悲伤肺,情志宜

立秋之后,白天虽热,早晚却逐渐凉爽,秋风一起,心绪也容易跟着变化。

中医认为:“悲伤肺。”

秋季对应五脏中的肺,而情绪上的悲秋、感怀若无调适,会伤肺气、损免疫,甚至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此时,应主动调整心态。

读书、养花、登高远眺、散步微汗,皆是调节情绪、涵养神气的好方式。


三、秋敛阳气,作息规律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意思就是秋天养生,首重调息作息,要早睡以养肺阴,早起以顺阳气收藏。

立秋之后,昼渐短、夜渐长,是阳气潜藏、阴气渐长的过渡期。

作息紊乱,影响睡眠质量,更容易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体质下降。

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遵时守气,顺应天时。

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最宜,并逐渐减轻白日运动强度。

图片

顺应时节,“三防”不可少

一、防“秋燥”伤肺

《内经》中指出:“秋伤于燥,上逆而咳。”

秋燥伤肺,肺伤易咳。

秋燥是立秋之后的主气,肺为娇脏,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口干咽痛、皮肤干裂、咳嗽咽痒等“燥症”。

“燥则润之”,饮食方面,应多食用润燥生津的食物。

如雪梨、莲藕、百合、蜂蜜、银耳、鸭肉等,少食辛辣油炸食品,忌食燥热之物。

二、防“秋老虎”复来

“秋老虎”,指的就是立秋之后出现的一段回热天气。

立秋遇三伏,暑气不减,早晚虽凉,中午依旧炎热,而“秋老虎”也横行无忌。

昼夜温差拉大,湿热未退,反复交替,人易烦躁,体力易透支。

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饮食清淡,多饮水,少吃冰冷油腻;老人孩子要特别留意补水与休息。


三、防“秋感冒”潜伏

立秋时节,是一个换季的关键点。

而此时,人们总是穿得五花八门,不合时宜,稍不注意,极易感冒。

很多人听过“春捂秋冻”,但这句话要分人分时。

“秋冻”要有度,体质偏弱、年老者,切不可贪凉。

早晚适当增加一件外套,晚上睡觉注意盖好薄被,避免夜间受寒。

图片

传统入秋,不妨行“秋”事

一、秋运动,微汗养精神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动则生阳,静则敛神,秋日锻炼,宜“缓”,不宜“猛”,

适度运动,不仅提升免疫力,更能防止“秋乏”、“秋困”。

以舒缓、调气为主,推荐散步、太极、八段锦等,让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而最好的运动时间,是早晨七点到九点,阳气初升;或者傍晚五点,阳退而阴未盛。

二、秋吃二食,传统有讲究

1.吃蜜不吃姜:蜂蜜

民间讲:“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

但立秋之后,这句谚语要变了。

姜性辛温,夏季驱寒有功,秋季却易上火动热。

入秋后,气候干燥,宜养阴润燥,应“吃蜜不吃姜”。

蜂蜜滋润,可安神润肺,每日清晨一杯温水加蜜,是最柔和的养肺良方。


2.吃果不吃瓜:秋桃

立秋之后,还要谨记“秋瓜坏肚”。

很多时候,西瓜或是香瓜,最好不要随意乱吃,小心损伤脾胃阳气。

而桃子,是时令水果,水分充盈,果肉鲜嫩香甜。

性温,既能清热,又有温补的作用,特别适合体质偏虚或脾胃较弱的人群。

而立秋吃桃,也是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相信,在立秋当天吃下一个桃子,并将桃核保存起来,等到除夕时烧尽,可以祈愿平安。

三、秋按三处,气血更通畅

1.列缺穴:润肺祛燥

前臂靠拇指一侧,距手腕横纹约1.5寸。

按摩方式:用一侧大拇指的指腹轻压列缺穴,进行圆周揉按,3分钟左右,以局部有轻微酸胀感为宜,两手交替。

按摩作用:此穴有助于宣畅肺气、疏通经络、利尿排湿。


2.四缝穴:养心健脾

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掌面,第1与第2关节之间的横纹正中点。

按摩方式:建议用大拇指的指甲轻轻掐按每个穴位,反复刺激10至20次。

摩作用四缝穴擅长健脾消积,对轻度食滞、食欲不振等现象,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涌泉穴:滋阴降火

脚心最凹处即是,第2、3脚趾缝延长线与脚跟连线的前1/3处。

按摩方式:掌心覆盖涌泉穴,顺时针或来回搓动,每次搓80下左右,至脚心温热为宜,再换脚操作。

按摩作用:刺激涌泉穴可促进肾水上升、降低虚火,对于缓解烦热、安神助眠和滋养肾气均有积极作用。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立秋,是告别盛夏的告别信号,也是生活节奏慢下来的温柔提醒。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万物皆有时,人亦应顺势而为。

养好脾胃,护好肺气,稳住心神,调整作息,方能不负秋光、不负健康。

今日立秋,为自己也为家人,转发收藏这篇“四字诀”,把这份顺时养生的规矩记在心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