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川区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抓手,以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为引擎,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着力构建"两屏两廊两道多点"绿色生态体系,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荒山变林海
夏季,登临平川区大湾村的山顶,刺槐挺拔、侧柏苍翠、文冠果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尽收眼底。"曾几何时,这里还是沟壑纵横、满目疮痍的荒山,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白银市林业碳汇发展中心主任万康回忆往昔,不禁感慨万千。为彻底改变这一面貌,2022年,平川区委、区政府把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响应国家储备林建设号召,毅然启动了45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誓将荒山变为林海。项目总投资高达70亿元,资金何来?平川区成立了甘肃润川绿色生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项目融资主体,成功争取到农发行长达40年的国家储备林和林业政策贷款,目前已落实贷款7亿元。在哪里造林?平川区依据国土调查数据,精准识别未利用地中的低矮丘陵与肥沃地带,科学划定61万亩适宜造林区域,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生态效益。造什么?平川区坚持因地制宜,优先选用柳树、国槐、侧柏、云杉、文冠果、元宝枫等乡土树种,既适应本地气候,又彰显地方特色。特别是依托国家储备林规模优势,重点打造了20万亩木本油料文冠果种植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怎么造?造林过程中,平川区采用先进的工程造林技术和集水节水造林种草技术,通过建设控制性水源工程和调蓄水池等措施,有效解决灌溉难题,确保造林成活率。谁来管?平川区实施"3+5"造林管护模式,即施工方负责前三年造林、后五年管护,验收后交由政府统一运营,并全面推行区乡村三级林长制,确保绿化成果持续巩固。截至2023年底,平川区已完成造林25.1万亩,绿色已成为这片土地最亮丽的底色。
昔日矿山披绿装
如今,漫步平川,生态带、小景观、小游园星罗棋布,公路两旁绿意盎然。平川区深入践行"护绿、增绿、用绿、活绿"理念,创新"国家储备林+N"模式,将全域生态建设融入到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在城市建设中,平川区以提升城市生态修复、特色小镇绿化、中水利用等项目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道路和公园的绿化水平,打造了一批街头小景观和口袋公园,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园林的品位和品质。同时,推进黄水沟沿城郊生态文化公园、生态体育公园等多个公园项目建设,将公园打造成为集生态、休闲、运动于一体的绿色综合体。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平川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修复、采煤沉陷区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等项目,让昔日的矿山重披绿装◇完成了3.2万亩的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工作。同时,加强了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项目实施力度,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宜居"的优美环境。
储备林亦是致富林
"绿化造林改变了这里的小气候,雨水更加充沛,山也更绿了。"万康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生态改善的喜悦。更重要的是,45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将有效治理平川区北部5个沙化及荒漠化乡镇的土地,遏制沙化及荒漠化趋势。储备林的建设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万康介绍:"我们成立全省首家林业碳汇发展中心,年内或将完成首笔碳汇交易。初步核算,45万亩国家储备林全部建成后,可年均吸收二氧化碳82万吨,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每吨83元计算,每年可产生6800万元林草碳汇价值。"同时,造林期间还吸纳了大量节性务工人员,长期稳定管护人员也大幅增加,人均增收万元以上。此外,平川区依托国家储备林资源,规划了白银市国家文冠果产业示范园项目,分三期逐步将其打造成为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观光、品牌塑造及产业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甘肃忠沃文冠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毓介绍,目前,项目已取得显著进展,四个育苗大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近半个月内培育出100万株优质文冠果种苗。文冠果茶、油生产线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建成后可实现年产2500万株优质种苗及1000吨文冠果茶叶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年产值有望达到50.98亿元,带动超过3000名从业人员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以上。此外,这一项目的实施,还将使平川区的森林覆盖率提升6.7个百分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治理,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气济效益 赢,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