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代会 实干谱新篇】平川区:壮大蔬菜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平川区人民政府 | 作者: | 日期:2021-12-17 08:41 | 阅读:
平川区把设施蔬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突出蔬菜产业定位,形成了“种植户+合作社+村集体+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促进蔬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布局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走出了高效、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做实壮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倍增行动,因地制宜推进苹果、花椒、西甜瓜、小杂粮、中药材、文冠果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万亩富硒藜麦产业园,打造一批具有平川特色的黄河地理标志产品。平川区各乡镇认真贯彻落实区党代会精神,牢牢抓住产业富民这条主线,精耕细作,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绿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凯说 :“这里的韭菜冬天10月份就下来了,主要销往兰州、白银、西安还有西宁,一天的销量最高的时候能达到3万公斤,我们主要负责给农户提供销售渠道、联系客户,来我们这里拉菜。”
双岔韭菜叶宽大、茎粗壮、肉鲜嫩,火热的销售场景正是对水泉韭菜品质的最大肯定。
客商魏立阳说:“这里的菜品质好,质量也好,年年来这装车,市场商贩也认可,再说这里的菜量也充足,能装上货。”
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减少中间环节,争取利益最大化,克服一家一户无组织的盲目种植,双岔村韭菜种植户们自发成立了绿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双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规范韭菜生产,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村民陶正乾就是合作社的一员,今天他家的韭菜正在第二茬收割,其他社员也都来帮忙,收割、打捆、搬运,一幅忙碌的景象。
水泉镇双岔村种植户陶正乾说:“我种了两个棚,1亩7分地,大田种了2.5亩,大田里韭菜就是行情不行,1亩收入也有7、8千元,棚子里怎么都好,像今年的行情,1亩就达到3万元。”
2020年,双岔村还成立了双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搭建温室大棚7座,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如今,双岔村通过“露地韭菜+设施韭菜”的种植模式,保证了全季韭菜供应无断档,让小韭菜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水泉镇双岔村委会副主任尚伦恒说:“我村500户农户参与韭菜种植,其中大棚800座、大田500亩,年产1300万斤,产值达1980万元,户均增收39000元。同时,去年村上流转土地搭建7座大棚种植韭菜,收入10万元,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下一步,将引导农户继续扩大韭菜种植面积,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品牌效应,真正让韭菜成为双岔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只有对蔬菜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产品才能升值,效益才能增加。平川区积极引进白银东鹏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白银多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革新、新品种引进方面的优势,将龙头企业建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示范的重要试验地和前沿阵地。
白银东鹏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玉明说:“种子上我们采用的是航9,这个辣子我们从航5种到航9了,你看它是连身转,产值比较高,这个根系部分灌了药,用沙子拌了药拥根,防病防虫防害防冻,地膜底下是黑膜防草,上面白膜吸光,对植物生长非常有用,这个辣椒现在市场销售批发价就有4-5元,所以今年产量产值比较好。”
龙头企业的高效发展也给周边群众带来了务工的机遇,本地村民马桂花早上八点就要来到园区上班,在这里,从育苗、移栽、管护、采摘等各个生产环节,她都参与其中。
水泉镇双岔村村民马桂花说:“闲了就来这里打工,一天100元,家里农活忙了就到家里干,一年忙里偷闲也能赚一万多元。”
白银东鹏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玉明说:“现在有日光温室40多座,大田2000多亩,日光温室主要种植茄子、辣子、葫芦、豆角、西红柿,一个棚子收入3万元左右,一年收入120多万,下一步我们准备把科技含量提上去,更新产品,增加产量。”
水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曹通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振兴,市区党代会把发展产业作为头等大事、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农业乡镇水泉镇发展设施农业是实现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农业园区示范、村集体经济引领、农户种植、合作社销售的模式,逐步扩大陡城、贾庄、双岔等村的设施反季节蔬菜种植规模,形成既有规模又有特色的农特产品,强园区、建基地、延链条,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年来平川区依托黄灌区、井灌区,因地制宜,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传统与科技相结合,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协同发展,实现了蔬菜规模化种植、绿色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保证新鲜蔬菜全年不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