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来源:平川区人民政府 | 作者:平川区融媒体中心 | 日期:2023-12-12 15:53 | 阅读: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途径。平川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盘活村级资源资产,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平川区水泉镇聚焦工作力量分散、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按照“区域统筹、抱团发展、一体推进”的思路,大力推行乡村振兴“党建共同体”建设,系统梳理全镇产业发展情况,以牙沟水村和枣园村为试点,探索村村联建模式,通过“跨村联营”的发展模式,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实现产业发展“一盘棋”。
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黄克良说:“今年我们牙沟水村共流转657亩土地,种植豇豆、玉米制种、菊芋等作物,村集体收入能达到120万元,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带动枣园村一同种植,共同发展。明年我们还将种植这些作物,带动村民务工,增加村民收入,持续发展好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水泉镇小黄湾村党支部立足本村实际,采用“党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整合村内闲置资源,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发展特色种植,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到80万元的转变。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让村党支部有资金用于乡村建设,也满足了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务工的需求。
平川区水泉镇小黄湾村村民李守万说:“我们这个村上的工作搞得特别好,能给群众带来了效益,群众也支持,像我们这些上了年龄的人,边帮忙边挣点零花钱,我们也感到很高兴。”
平川区水泉镇小黄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世福说:“我们小黄湾村今年种了500多亩土地,其中洋姜种了150亩,玉米制种种了210亩,大苞谷种了100多亩,今年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能够达到80余万元左右,同时也解决了60多个人的就业,给他们增加了务工收入,也可以完善一些我们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复兴乡李沟村立足村情实际,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和撂荒地整治,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实现整川、整山连片种植。今年种植的1800亩马铃薯充分运用全膜覆盖、膜下滴灌等现代高效农业技术,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做到强村富民、多元发展。
平川区复兴乡李沟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何广浩说:“2023年村集体种植马铃薯、玉米、小麦、荞麦、藜麦等作物,经济收入可达到50万元以上。”
平川区复兴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李元龙说:“复兴乡将聚焦群众持续增收,因地制宜,加快推进马铃薯、小杂粮、小麦等农作物集中连片化种植,积极打造复兴乡马铃薯、小杂粮种植产业园,聚力提升农作物产品附加值。以‘党支部联合、种植区域化、销售一体化’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推动种植产业化、规模化,打造特色品牌,推动全乡产业进一步壮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王家山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公司化运营”发展模式,引导4个行政村联合成立白银永合益商贸有限公司,打破村庄“各自为战”固有局面,统一提供农资供应,种植、收割、销售、农业技术指导等全流程服务,推进互助式、包容式、帮带式发展,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白银永合益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守海说:“我们公司聚焦农业社会化服务,涉及农资配送、测土配肥,农机综合服务、劳务及红白理事、重要生活品供给、直播带货等多项内容。我们将以精细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让农民享受到政策福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3年,平川区6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1402.54万元,村均收入22.99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55个,占比90.16%。平川区将坚持党建引领、产业赋能,创新工作举措,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难、路径窄、收入少等困境和难题,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多点开花,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