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620403013912770D/2020-172853 生成日期: 2020-09-04
文       号: 关键字: 科技局 局长 解读 实施方案
所属机构: 平川区政府办 发布机构: 平川区政府办
区科技局局长武得智解读《平川区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施方案》
信息来源:科技局
发布时间:2020-09-04 09:03
浏览次数:

一、建设思路

依据科技部《农业科技园区指南》《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坚持“科技兴园、产业强园、生态立园、开放建园”的建园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导的建设模式,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强畜牧、促林果、优种业、稳蔬菜、深加工”为抓手,规划建设平川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二、园区建设的代表性

平川区处于甘肃与宁夏交界枢纽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在发展规模种植、特色养殖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已拥有多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产品商标;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科普示范城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

依托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支持白银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等重大建设机遇,聚集平川省级经济开发区平台功能,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条件已成熟,建成后将有利于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有利于提升科技引领与产业集聚水平,有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园区概况

平川区是1985年随白银恢复建市而成立的市辖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处于沿黄经济带和刘白高速经济带中心位置。是兰白核心经济区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想区域。现辖5个镇、2个乡、4个街道;有61行政村,30个社区,总人口21.3万人,总面积2126平方公里,年平均温度为8.2℃,平均年降水量210毫米。

“十三五”以来,平川区委、区政府按照“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思路,依照本区农业资源禀赋,围绕打造甘味品牌农业,强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乡村振兴措施,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色种植业主要以玉米制种、设施蔬菜、平川苹果、大枣、平川西甜瓜和旱作小杂粮、马铃薯、中药材等为主。

特色养殖业主要以平川山羊、平川黑驴和生猪、肉牛等为主。

农畜产品深加工主要以生物酶、玉米种子、菊粉、果品饮料、果醋、畜产品屠宰加工等为主;“平川甜瓜”“平川山羊肉”“平川黑驴”“平川苹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乾泰”玉米种子远销省内外,“赛诺生物科技”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大力推进以旅游示范村为主的特色乡村旅游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已形成规模(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6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82元)。

表1:平川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主导产业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现有规模

基地建设

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

特色种植业

特色西甜瓜

平川西甜瓜近1万亩,年产西甜瓜2万余吨。

形成井川村、于大川村、冯园村、吊沟村等规模化种植基地7个。

从业企业5家,种植合作社42家,农户2000多户。

特色林果

平高公路沿线优质苹果基地2个、面积2万亩,“平川苹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建成大枣基地1个、面积8000亩。建成文冠果种植基地1个、面积7000亩,花椒基地1个、面积7500亩。

苹果基地2个、大枣基地1个、文冠果基地1个、花椒基地1个。

从业企业8家,种植合作社136家。

特色蔬菜

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年产量在300万公斤以上。

建成设施蔬菜基地3个、高原夏菜基地4个,韭菜基地2个。

从业企业10家,合作社102家。

玉米制种

发展玉米制种村15个,制种专业户5200多户,玉米制种面积达1万亩,产值1200万元以上。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乾泰”种子远销省内外。

制种基地3个。

从业企业4家,种植合作社54家,农户5200多户。

特色小杂粮和中药材

建成3个千亩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藜麦、糜子、谷子、豆类等特色小杂粮3万亩,种植马铃薯5亩。

小杂粮基地12个,中药材基地3个,马铃薯基地4个。

从业企业4家,种植合作社75家。

特色养殖业

黑毛驴产业

全区黑驴年出栏1万头以上,建成标准化肉驴屠宰场1家,新建驴肉餐饮店22家。

养殖基地12个,规模化养殖小区3个

从业企业9家、合作社46家。

肉羊产业

全区已发展千只规模养羊村24个,50只以上养殖大户2000多户,羊饲养量达22.5万只。

养殖基地24个

从业企业15家,合作社80个

生猪产业

建成年出栏100头以上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11个,生猪存栏量15.7万头,引进企业建设10万头生猪养殖扶贫产业园。

养殖基地11个

从业企业5家,合作社33个

肉牛及奶牛产业

建成规模化肉牛养殖基地16个,10头以上规模养牛大户400多户,牛饲养总量达到7.8万头;建成奶牛基地2个,饲养量1500头。

肉牛基地16个,奶牛基地2个。

从业企业8家,合作社45个

饲草饲料种植加工

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4.9万亩、紫花苜蓿3000亩,建成青贮池10.5万立方米。

饲草生产基地11个

从业企业3家,合作社52家。

农畜产品深加工

生物酶、玉米种子、菊粉、果醋、畜产品屠宰加工

各类生产线80余条,生产车间160个。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其中省市级以上企业23家。

四、园区科技创新创业条件

全区现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7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7家、市级科技型企业20家。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6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29家。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农家乐园创业联盟、天龙生态农业、顺乾源)、市级“众创空间”(白银上河众创空间)1家;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白银上河创新创业)1家,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处。培育科技扶贫示范村3个(王家山镇于大川村、复兴乡川口村、共和镇毛河洛村)。

全区申请各类专利328件,授权专利292件,注册商标465件;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拥有各类仪器设备400多台(套),中试生产车间(线)、扶贫车间 62个,建成区级农特产品展销服务中心,在深圳搭建了白银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成区级电商服务平台2家、乡镇级电商服务平台7家、农村淘宝等电商43家、微店77家,物流企业8家。

与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江南大学、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红果宝公司等院校企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开展科技合作,并建立了大学生实训基地。

全区有高技能人才320余名,有省级科技特派员8人,市级科技特派员24人,区级科技特派员157人,选育“乡村能人”414名,在全区7个乡镇确定了401个科技示范户。

五、园区建设总体目标

平川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紧紧围绕全区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科技重大战略部署及资源禀赋条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导,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集技术创新、生产示范、辐射带动、孵化培育、技术培训、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研发、生产、示范基地。

通过园区建设,孵化一批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化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科研成果,带动农村“三变”改革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初步实现乡村振兴。

到2022年,新增入园农牧业龙头企业22家以上,总数达到80家以上,新增新型经营主体80家以上,入园企业年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以上,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18.4元,示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84.3元,分别较2019年增长20%、15%。

六、园区功能布局与建设定位

(一)功能布局

通过一园三区建设,形成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互补的局面,带动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让全区人民共享园区建设成果。

平川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在市级农业示范园的基础上建设,总规划面积26万亩,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其中核心区5万亩,示范区12.6万亩,辐射区8.4万亩。园区依托白银东鹏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建设。

核心区设在黄河灌区水泉镇,规划面积5万亩。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型企业白银东鹏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基地为中心建设核心区并挂牌。有东鹏农业公司、白银博康养殖公司等农牧业龙头企业8家。

示范区设在王家山镇、宝积镇、共和镇和黄峤镇4个镇,规划面积12.6万亩,有丝路寒旱农业、甘肃恒玉、东祥现代农业、白银熙瑞、白银丰嘉晟、白银志合成养殖、白银顺宝等农牧业龙头科技企业50余家。

辐射区设在种田乡、复兴乡2个乡,规划面积8.4万亩,有种北、成丰、天龙、五星等农牧业企业8家。

(二)建设定位

综合考虑平川区在兰白经济圈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平川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定位为:

1、全省重要的西甜瓜、高原夏菜、山羊和黑毛驴生产基地;

2、全省独具特色的农畜产品综合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孵化区;

3、全省农业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

4、全省重要的现代农业科技信息辐射源和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基地;

5、全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示范基地;

6、全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七、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与考核指标

(一)建设任务

1、核心区主要建设任务。核心区突出技术源动力功能,打造产业技术集成和服务平台。以东鹏公司枣树台基地为中心,规划建设科技研发与人才培训中心、特色种植业孵化基地、特色养殖业孵化基地、乡村旅游示范村、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农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集聚和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

表2:核心区建设任务目标

核心区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

(亩)

任务目标

(1)建设科技研发及人才培训中心

400

建立科研院所研发中试基地1处、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1处;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种养殖技术培训、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和实训基地。

(2)建设特色种植业孵化基地

50000

设施蔬菜基地1万亩、玉米制种基地1万亩、大枣基地1万亩、苹果基地1万亩和绿蓓现代农业产业园万亩食葵基地;建设新型高效日光温室200座、标准化育苗中心200亩、加工生产车间40间、恒温库4000平米;果品果醋加工生产线2条。

(3)建设特色养殖业孵化基地

2000

依托东鹏公司养殖基地,建设万只标准化养羊场、千头黑驴养殖繁育基地;建设畜产品屠宰加工生产线1条,冷库1.2万平方米。依托白银黄河饲料有限公司,流转土地400亩,建设10万吨饲料生产线1条和1万头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依托白银博康养殖有限公司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建成标准化圈舍、育肥场等设施20万平方米,繁育养殖优质肉牛1万头以上。在核心区建成生猪养殖小区30个、山羊养殖小区30个、黑驴养殖小区10个。

(4)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

1200

建设枣树台田园综合体1个、小黄湾旅游示范村1个;建设华辰生态园、宝平生态农业观光园2个;建设黄河风情黄金旅游带;扶持发展农家乐12家及垂钓、采摘、观光等小型农业产业园16个。

(5)建设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孵化平台

100

培育孵化企业22家以上、星创天地与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4个,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6)建设仓储、物流、销售服务平台

200

建设信息平台5家、商贸服务中介机构12家,建设大型仓库1万平方米、蔬菜果品标准贮藏库8座、肉类冷冻储存库15座。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提升改造乡级电商服务站7个、增设各类网店50多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0多个。

2、示范区主要建设任务。示范区突出技术与产业示范功能,建立产业示范基地。主要规划建设草食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特色瓜果产业示范基地、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示范基地以及相关联的农畜产品加工生产线、包装生产线、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培训基地、仓储物流和电商服务平台。

表3:示范区建设任务目标

示范区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

(亩)

任务目标

(1)建设草食畜牧养殖示范基地(黑驴、肉羊、生猪、肉牛、奶牛产业及饲草种植加工)

20000

黑驴养殖基地1万亩,年存栏1.5万头以上,带动全区黑驴养殖突破20万头;百万头山羊养殖基地4000亩,带动发展50只以上养羊户1500多户;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3000亩,带动发展10头以上养殖规模户3000多户;万头肉牛产业基地5000亩;奶牛养殖基地2个。建设36万吨饲料生产线1条,种植紫花苜宿、饲用玉米、甜高粱等2.5万亩。

(2)建设特色瓜果、菊芋、花椒、玉米制种、食葵等产业示范基地

114000

建设平川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10万亩食葵基地、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示范基地。西甜瓜种植基地2.5万亩、优质苹果基地4万亩、文冠果基地1万亩、优质花椒基地8000亩、玉米制种1.5万亩、菊芋基地1万亩和优质大蒜6000亩。

(3)建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示范基地

12000

建设设施蔬菜大棚600座,日光温室200座,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基地2000亩。新建高原夏菜基地10000亩。

(4)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和信息服务平台

新建1个科技服务信息平台、4个科普教育基地、4个以上科技示范村(基地),新建4个农技专家服务站和4支科技专家服务队;建立4个新型农民综合培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0多个。

3、辐射区主要建设任务。辐射区突出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功能,推广应用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农畜新品种,重点建设小杂粮和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养殖业,建设企业原料生产基地。

表4:辐射区建设任务目标

辐射区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

(亩)

任务目标

(1)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30000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侧播马铃薯、林下间套作等旱作农业技术万亩示范区2处,千亩示范片10处。推广优质玉米、马铃薯等新品种10余个。

(2)推广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

12000

建设百头以上黑驴养殖小区20个,百头以上山羊养殖小区50个,辐射种植优质紫花苜宿3000亩、粮饲兼用型玉米4000亩。

(3)小杂粮和中药材生产基地

50000

大力发展藜麦、荞麦和红花、党参等特色小杂粮及道地中药材5万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家以上。

同时,园区围绕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在特色种植加工业、特色养殖与屠宰加工业、产品包装及关联产业等方面培育孵化龙头企业或科技型企业22家以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80家以上。

表5:园区重点发展企业

重点发展企业

发展数量(个)

具体任务目标

特色种植加工业(特色瓜果、菊芋、花椒、玉米制种、蔬菜)

8

建成果品饮料生产线1条,菊芋产品生产线1条,果醋生产线1条,酶制剂产品生产线1条,制种生产车间1个,蔬菜生产加工车间2个。

特色养殖与屠宰加工业(黑驴、肉羊、生猪、肉牛、奶牛产业及饲草种植加工)

12

自建原料生产基地8个,建设产品生产线12条,发展速冻肉制品、冷鲜肉、中西式肉制品、预制食品等产品和奶制品,打造“平川驴肉”、“平川羊肉”品牌,推动企业全产业链发展。

产品包装及关联产业

2

引进包装袋和纸箱生产企业,建成包装生产线1条,重点生产玉米种子包装袋、果蔬及深加工制品包装纸箱。

(二)预期主要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核指标

备注

1.园区规划总体评估

总体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科技研发、技术培训、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等要素达到了园区建设要求,建设内容突出产业特色,管理机制与政策有创新。

2.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以上,核心区、示范区每户至少掌握3-5项实用技术,辐射区每户掌握2-3项实用技术。

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5个以上,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普及率99%以上。

新增技术(研究)中心、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4个;新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4-6个;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1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以上。

3.科技创业服务能力

新增入园企业22家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家以上。

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基地10个。

建成信息平台5家、商贸服务中介机构12家、乡级电商服务站12个、各类网店100多家。

建设一批农民培训学校,年培训科技特派员累计200人次、农民技术骨干10000人次、农民10万人次以上。

4. 综合效益

园区入驻企业年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以上;

新增社会就业10000人;

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18.4元,示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84.3元,比2019年全区平均水平高出20%和15%以上。

八、园区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组织管理:成立了平川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平川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聘请相关领域专家组建平川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咨询组。

运行机制:园区运行实行政府宏观指导,企业化运行机制,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连接农户合同机制、企业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培训机制。同时,制定了园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优惠扶持政策等10多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

九、园区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配套政策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园区建设总投资估算86000万元,其中已完成投资54000万元,新增投资32000万元。

新增投资中申请国家和省财政资金7000万元,企业融资20000万元,地方自筹5000万元。

其中核心区建设投资10000万元,示范区建设投资7000万元,辐射区建设投资1500万元,企业发展投资13500万元。(效益分析:园区建成后,园区入驻企业达到80家以上,年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以上。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18.4元,示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84.3元,分别较2019年提高20%和15%以上,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配套政策:区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平川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平川区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商事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制定实施更加灵活、开放、务实、管用的区域性人才政策;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承担各级政府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

十、建设进度安排

园区建设期限为3年(2020年1月-2022年12月)。按照规划分为规划设计阶段,建设阶段和产业带动及评估验收三个阶段。

链接文件:平川区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方案.docx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