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来源:平川区人民政府 | 作者:平川区信息公开 | 日期:2024-09-09 15:40 | 阅读:
一、打造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
在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方面,《行动方案》提出两方面工作要求。一是要建设一批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逐步实现新能源在电力供应和稳定支撑方面的可靠替代。二是加强电站升级改造,并对已配置新型储能但未有效利用的新能源电站进行构网型特性升级改造,提升新能源电站惯量响应、一次调频、主动调压、阻尼能力等系统关键指标,提升新能源系统的友好性能。
《行动方案》推动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适应能源转型需要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推进大型新能源基地、调节支撑电源和外送通道开发建设,保障外送电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有利于缓解系统高峰缺电时段的电力供应保障问题,提高新能源可靠出力水平,更好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
当前,大模型技术引发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数据中心加速智算化演变,对安全稳定电力供应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不断深化的绿色能源革命和电力市场化改革,对能源管理、智能电网、智能调度、电力交易等领域提出了更多智能化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算力对其进行支撑,“智算+新能源”融合发展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然要求。
在资源利用与聚合交易方面,《行动方案》从两个方面明确了工作要求:一是探索新能源就近供电、聚合交易、就地消纳的“绿电聚合供应”模式。二是加强数据中心余热资源回收利用,满足周边地区用热需求。
三、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项目
在智能微电网应用场景方面,《行动方案》从两个方面明确了工作要求:一是在电网末端和大电网未覆盖区域建设智能微电网,面向高原、海岛、边远地区、无电地区等场景,通过发挥本地能源资源禀赋,就近满足负荷需求。二是在新能源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智能微电网,面向新能源富集乡村、高比例新能源园区及县域等场景,提升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和消纳能力。
《行动方案》提出要结合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项目,为智能微电网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智能微电网是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先进技术手段,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电网形态。发展建设智能微电网,需要统筹好保供促安和降碳增绿两方面因素,提升偏远地区的供电可靠水平,促进智能微电网与大电网友好互动。